【北海名片】赤江陶瓷,千年印记

北海资讯助手 2019-08-02 09:08: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今天让我们跟着《北海日报》,揭开赤江陶瓷的面纱,领略这古朴陶艺,跨越千年的美丽。

天地亘古

人的生命短暂如蚍蜉

而总有些东西

能穿越时间而留存下来

比如:

赤江陶瓷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

《北海日报》

揭开赤江陶瓷的面纱

领略这古朴陶艺

跨越千年的美丽

揭开历史的尘封

北海制陶手工业长达2000多年,而赤江陶艺,承传了北海延续千年的制陶工艺,是北海陶艺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1

历史悠久

位于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的赤江陶窑,自宋元而始,兴盛于明清,历经800多年,至今仍窑火不熄。作为桂南粤西地区仅存的宋元窑址,其历史久远、工艺成熟的“赤江陶烧制技艺”,2015年入选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北海众多“品牌名片”之一。

制陶。罗伟 摄

赤江陶艺的盛名,最早可追溯至宋代,且随海上丝绸之路扬名海内外。从赤江旧窑址出土的宋代的瓶、罐、碗、盆和瓷片中,均为拉坯成型,说明当时的陶瓷技艺水平已相当之高。随后几百年,由于屡经战乱及历代对外贸易政策等原因,赤江陶瓷业一度走向衰落。而清朝道光年间,赤江陶瓷重燃炉火。至同治年,南康垌心坡村的吴正仁、吴正义、吴正礼兄弟3人到赤江建“白碎窑”,厂号为“义和祥”,生产缸、煲、盆、钵等民用生活陶器。到清末期,增建了“伯公窑”和“中间窑”,有6条窑口和1条碗窑。民国期间,组建为“同益公司”,生产煲、砵、盆、碗、碟、缸、杯、壶等多种陶器,产品畅销粤港澳以及欧美、南洋诸地。

赤江瓦煲。李君光 摄

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说:“在广西,宋代烧青白釉的有桂平和北海2窑,桂平窑所烧器皿较多,北海窑只烧碗盆碟等器……主要供外销之用。” 近年来,文物工作队从赤江出土的大量陶制品中,发现各种瓮、壶、盆、碗、钵、压槌、垫托、擂钵、筷筒、器盖、烟斗和拔火罐等,其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从宋元至明清,历年间都有很大的提高。如对瓷土的选择、提炼,因材施釉,在纹饰题材、制瓷种类、施釉颜色等方面都有所进步。烧造技术方面,窑炉也从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改为平焰式的“龙窑”。

 陶罐压模。李君光 摄

现在的赤江田头屋村,还存有一座距今160多年的“龙窑”。这座依山坡倾斜而建的“龙窑”,窑长50余米,堆土高达7米多,形似卧龙。据“赤江陶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陈李明介绍,这座“龙窑”用土砖堆砌而成,窑头、窑床、窑尾呈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窑脊上两旁设有多个小洞,制陶工艺极为考验耐力和技艺,其特点是升、降温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成本低,烧制出的陶瓷品洁白细腻、质地优良,既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又扩大了生产规模,高峰时,年产陶瓷可达几十万件之多。

在陈李明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其收藏的一些赤江古陶瓷皿器和碗碟碎片,陶瓷片上的图案和雕刻的花纹清晰可辨,勾画的装饰线粗细一致,釉色纯净,见证了赤江陶艺曾经的辉煌。

陈李明与赤江陶瓷。罗伟 摄

在工作室的展架上,摆放着大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赤江青白瓷和多种颜色的釉瓷器。陈李明称,经百多年演变,赤江艺术陶艺与广东石湾陶艺异曲同工,都秉承传统拉坯成型方式,兼以原生态的草木灰原矿着色,素心素面,古朴文雅,陶器纹路自然中透着别致的格调,颜色千变万化,润实坚致、经久耐用,兼备实用性与艺术性。

2

工艺独特

北海制陶业之所以能在赤江传承千年不衰,除了市场因素外,其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当地蕴藏着储量丰富、高品质的高岭土、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以及熟练、完善的陶瓷烧造技艺。

 将北海陶艺薪火相传的赤江华侨陶器厂,其前身就是清道光年间的“同益公司”,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其窑群区域分布广阔,目前生产厂房达55000平方米,职工1280人,主要生产煲、盆、缸、钵和茶餐具、陶瓷器以及手工艺品等。

赤江陶瓷。罗伟 摄

由于其生产的陶瓷产品胎体敦重、釉彩肥润、润实坚致,加上陶泥质地优良,具有耐高温、抗击性强、没有毒素等特点,作为被广泛使用的日杂用品,大宗畅销于粤桂、海南及港澳地区,远销至南洋和阿拉伯等国,鼎盛时期的上世纪80年代,曾畅销亚、欧、美等22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陶瓷行业中赫赫有名。其烧制的“珍珠牌”耐火煲,以具有其他金属钢煲无法比拟的优点,长期为钓鱼台国宾馆使用。

赤江陶碟。罗伟 摄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海市铁山港区的赤江华侨陶器厂,参观体验了赤江陶瓷的制作工艺。

了解赤江陶瓷工艺流程。

廖永华 摄 郑恩茵 制

赤江陶瓷制作主要工艺流程为:粘土淘洗、炼泥、出坯、造型、修饰、上釉、烧制等环节,每个环节对陶制产品的优劣都极为重要。仅原料一道,就有备料、过筛、除铁、压滤、陈腐等工序。而成型和烧制车间的压制毛坯、粘结、刷坯、施釉等基本上是全手工完成。据称这样制作的陶器形状规整,厚薄均匀,再在1200摄氏度的窑里烧上24小时,这样的陶成品能耐200—700摄氏度的高温。

3

品类丰富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赤江陶瓷以出口为主,是广西陶瓷出口创汇大户。相关制品有日用陶器缸、盆、罐、砂煲以及炻瓷、日用瓷器、艺术陶瓷等,较具代表性的产品是砂煲和炻瓷。由于其制作原料是二次沉积粘土,具有粘性强,可塑性、透气性能好,不含有害元素,且具有杀菌和抗菌能力等特点,被外商誉为“中国特色炊具”“中国正牌炻瓷产品”。 

  除日杂用品外,赤江陶瓷还出产有瓶、壶、碟、罐等高雅艺术器皿。赤江陶瓷艺术品类丰富,有乡土风物、神仙道佛、戏剧故事人物、生肖造型等具有浓郁民俗色彩的作品,也有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瓶壶罐,以及用于建筑装饰的青白瓷围栏、釉面水滴等。题材造型端庄大方,釉下手彩精美,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风光一度媲美相邻的钦州坭兴陶、佛山的石湾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陈李明陶瓷作品《鱼跃》。罗伟 摄

由于兼具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从1963年开始,赤江陶瓷在国内外各种产品宣传、展销活动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大奖;2007年至今,赤江陶瓷制品历年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2013年,赤江田头屋古窑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赤江陶艺进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赤江陶器入选“广西老字号”名榜;2018年,“赤江陶烧制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赤江陶瓷焕发生机,在题材创新、造型技艺和烧制技法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产品造型、釉色、装饰技法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迈上了一个新的艺术台阶。

守望传承

从小在赤江长大,退休前一直在赤江陶器厂从事陶瓷专业设计和生产管理的陈李明,人生的大半时间与陶瓷相伴。虽已年过花甲,但作为广西工艺美术师和“赤江陶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对陶瓷有着执著的坚守。

陈李明在创作。罗伟 摄

“要制出一件赤江陶瓷精品,从拉坯、装饰、上釉到烧窑,每一环节都十分讲究。”陈李明说,一件陶器要经过配泥、成型、施釉、烧制等工序,往往要花费一个半月时间才能做出来,最考验技术的还在烧制这一工序上。烧窑时对温度的控制最考验技术,升温太快或太慢都难出佳品。要根据陶器颜色的变化,及时调控炉温。器皿的颜色是先变黑,再变红,最后变白,每次变化都要及时增减柴火,“烧得好了就是大功告成,稍微出点差错,之前所有的工作就功亏一篑了。”

陈李明作品。罗伟 摄

在给记者讲解过程中,陈李明手里捏着的一块泥巴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杯型物,“其实,这些都是长年功夫,是经验积累。童年的乐趣离不开玩泥巴,受赤江陶瓷大环境影响,我从小就与泥土结下很深的情结。”陈师傅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先后到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和钦州、北海拜访陶瓷艺人,不断学习和琢磨这门传统手艺。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地传承赤江陶艺,将北海陶瓷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发扬光大,他的研究方向逐渐从日用陶瓷向工艺陶瓷演变,目前更致力于创作具有汉代风格的赤江陶瓷作品。

陈李明陶瓷代表作《海马并蒂》

获2014年“八桂天工奖”金奖。

罗伟  摄

在众多陶艺作品里,陈李明最擅长的是民俗风物、人物的设计制作,其多件作品获“八桂天工”金、银、铜奖,并多次赴英、法等国参展,广受好评。

(转载来源:北海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