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令”继续!3月1日起非房产主业央企将全面退出楼市!

北海资讯助手 2021-03-03 10:59:0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对于我国的房地产业而言,未来几年的“总体方向”很明确,那就是着眼于“稳定”。

1,红利消退,持续推进“清退令”

城市化的20年,也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销售金额超千亿的房企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3家,房企总数量超过了10万家,一直以来,开发商们享受着房地产的巨大红利,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去年年底,国资委就印发了一份《关于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份通知对央企加强参股管理提出明确的、规范性的要求。“清退令”终于来临,3月1日起,非房产主业央企将全面退出楼市!

实际上,这不是国家排名前列次对央企的投资进行管理。早在2010年,主管部门就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此后陆陆续续有央企退出该行业,仅保留16家央企开发房地产。为配合楼市调控,落实房住不炒,央企“退房”行动还在持续,即便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先后也有国家电网和中航集团两家央企表态退出房地产。

《通知》不仅严格把控了央企的投资方向,还明确规定了央企不得参与“负面清单”中规定的商业性房地产项目。因此,不少央企以及地方的大型企业纷纷退出了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如:国家电网、中国航空集团以及山东高速等。

现在10年过去了,国家又再次提及“清退令”,这在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于我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也在另一方面反映出现在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激烈以及房地产利润的逐渐降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红利逐渐下降,房地产的辉煌时刻也慢慢过去了。

央媒经济日报在2020年12月30日发文表示,“近日,多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宣布将退出房地产”。文中也阐明了国家持续推进“退房”的两大原因:一是央企跨主业进入房地产,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风险和金融风险;二是有利于央企集中资金发展高新技术,解决国家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2,房企积极转型,买房要谨慎

目前中国住房市场趋于饱和,城市化率已经过60%,房地产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市场容不下这么多房企;加上国家为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制定了“三道红线”悬在房企头上,房企想要做好,必须积极转型布局。

在资金面上,2021年应是房企的“紧日子”。数据统计,2021年房企的到期债务超12000亿,加上监管的“三道红线”压力,房企非常渴望钱,在融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只能加大促销力度,尽快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控制开支,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强的房企来说,建房可能在“建造材料和工序”上下功夫。所以,买房也要尽量选择资金实力强的房企,较好是负债率较低的房企。

3,中央为何持续推进“清退令”?

我国较大、较具影响力的炒房群体并非个人,而是各大企业。个人炒房群体在企业面对可谓“小巫见大巫”,根据Wind曾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有将近50%的A股上市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房地产市值合计超过13340亿元。相当于每两家上市企业中就有一家拥有投资性房产,但关键在于,这些上市公司的主业却并不是房地产。

如果再加上大量央企扶持房地产业,自然增加了中下游房地产开发商的信心,让市场不但制造房地产财富神话。因此,早在2010年,国家就发布了住房退出令,要求以房地产业为主的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市场,试图清理房地产市场。

最终,以房地产业为主体的国有企业只有16家,之后又有21家。但在楼市繁荣之后,主要央企从楼市撤出的行动似乎已陷入停滞。

当时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准备退出房地产业务。2020年国资委发布《通知》,涉及“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更涉及“退房令”,要求这些央企要聚焦主业,严禁投资非主业业务。

对于我国的房地产业而言,未来几年的“总体方向”很明确,那就是着眼于“稳定”。只有房价稳定,无论是金融把控还是土地把控,政府的最终目的都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利好刚需。

8500元/平方米

在售 普通住宅 板楼 高层 公园地产 潜力楼盘

银海北海市银海区上海路与金海岸大道交汇处东北角 查看地图

2019年05月25日 70年

一居 二居 三居 |56-116 m² 全部户型

400-156-0036 转 384860
微信扫码拨打
微信扫码,快速拨打
我要看房:近期看房活动,楼盘优惠信息通知我 已有50人报名
立即报名

 

来源:房地产消息

声明:文章及图片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处理。

更多北海楼市、北海房价、北海房地产、北海房产、北海楼盘资讯请关注搜狐焦点网北海站https://beihai.focus.cn/或关注搜狐焦点网北海站微信公众号:beihailoushi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